
科技圈大佬隔空喊話,“科學復興”即將來臨?
時間:2017-03-09
(轉載自趣味科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周末,一場名為“科學復興”的風潮席卷了朋友圈,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金山軟件前任CEO張宏江、獵豹移動CEO傅盛、酷派集團CEO劉江峰、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在內的二十多位業界領袖,都參與到了“科學復興”的話題當中。
這不禁讓人感到好奇:“科學復興”究竟是什么東東?居然能同時調動起這么多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人的興奮點?
科技圈大佬們在CEO分享會上發起“科學復興”倡議
從文藝復興到科學復興
看到“科學復興”這四個字,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文藝復興”這個近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之下,人們對于精神和物質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對改變世界產生了濃厚興趣。歷史學家認為,此后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于文藝復興。可以說,沒有文藝復興,就沒有歷史進程中的一系列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
從那之后,各個時代的精英人物、有識之士們都深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而“科學復興”的概念也在不斷地萌發、壯大。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題為《新科技革命的拂曉》的講話中提到,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五次科技革命,為全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給予了三大啟示,而第一個啟示就是科學先導,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先導和源泉。
紅杉資本沈南鵬則大膽預測:“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猜測技術創新型企業的比重會大大增加”,他更強調說,全球性公司必須有一個重要的特征——“產品上一定是科學科技的創新,而不僅僅是模式的創新”。
由此不難看出,此次“科學復興”能引發一眾企業領袖、科學家、投資人參與和支持的淵源所在。
而這場“科學復興”的目的,就像長城會創始人兼董事長文廚在《致科學家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們需要科學精神,我們需要科學家視野、思維和思想,讓科技人士與科學工作者跨界融合,向科學尋根究底、理清源流,一起為人類福祉,實現科學復興。”
長城會CEO郝義指出:“科學復興的腳注一定同文藝復興一樣是關于人的解放——帶來新的視角、新的維度、新的認識。”
以科學復興求解未來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次“科學復興”的必要性。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在去年公開表示:“我做投資21年,今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冬天很寒冷。這并不是說資本的冬天,我說的是生意真的是越來越難做,線上的企業說沒有流量往線下去找,線下的企業說沒有人要到線上去撈,大家都成長乏力。”
究其原因,是當下商業發展進入瓶頸期,靠補貼拉新的模式已經見頂,燒錢卻依然望不到盡頭。沒有根本性的顛覆和創新,用戶和流量都只是“一潭死水”,初創企業不能冒尖,大企業也因為沒有發掘到新的增長點而后繼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人萬萬不敢冒進,變得更加惜金,最終形成一個“死循環”。
不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都亟待注入一股破局的力量。回顧歷史經驗,能夠帶領人類走出低潮,打開新世界大門,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的別無他選,只有科學。
2017年2月18日,文廚、郝義二人在長城會組織的CEO分享會上發出倡議,希望在如今這個商業過載、信仰缺失的時代,發起一場革命,以“科學復興”之力,掀起學界、商界的“文藝復興”。
會上,文廚還分享了他的“科學復興之路”自駕計劃。他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在國內獨自駕車走訪17個城市,身體力行推廣“科學復興”。該路線從北京出發,途徑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香港、廈門、福州、杭州、蘇州等城市,最后在上海收官。

倡議發出當天,就收到了與會嘉賓的積極響應。
分享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結合自身作為科學家、企業家和創業投資人的多重身份和經歷,分享了他對“科學復興“的看法和期望。他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指出科學家的創業時代已經到來。此外,李開復還表示,他將在4月舉行的GMIC北京大會上以“科學復興”為題作主題演講。
李開復分享科學復興和人工智能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也從大洋彼岸發來了“支持”。他表示,他將在美國硅谷推廣這一倡議,并在GMIC北京大會上以“科學復興”為題作演講分享。
在倡議發出后的第二天,“科學復興”成了燎原的星火,引發了一場微信朋友圈刷屏,企業家、投資圈和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們紛紛響應。



英雄所見略同,他們作為當前社會掌握信息資源、具有遠見卓識的精英代表,已經意識到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未來會滲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洪荒之力”,于是達成了“科學復興”的共識。
從發出“科學復興”的倡議,到獲得業界的關注和支持,好似一日之間建成羅馬,但實際上,文廚、郝義及其所在的長城會已經耕耘良久。
2016年9月,首屆“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由長城會在舊金山舉辦,100多位來自人工智能、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創新企業領袖及前瞻投資人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前沿洞察。出席嘉賓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TED創始人Richard Saul Wurman、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谷歌云計算部門機器學習負責人李飛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系教授楊培東等。嘉賓的精彩分享,以及此次峰會搭建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三位一體的跨界思維碰撞模式,受到與會來賓及業界的高度認可。
延續這一思路,長城會計劃將這些經驗應用至更多活動中。2017年,除GMIC硅谷將繼續舉辦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外,GMIC北京大會也將專門設置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北京專場。
2017 G-Summit北京專場的主題正是“科學復興”,依然采用邀請制閉門峰會形式,邀請科學家、企業領袖和投資人一道,共同探尋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同的是,此次規模將更大,影響力更強,全球100位頂尖科學家將齊聚北京,帶來2017年第一場思想盛宴!
GMIC 2017北京大會將于4月27日-5月1日拉開帷幕。大會以“天·工·開·悟”為主題,寓意關注未來,著眼現在,在擁抱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無人車等前沿領域的同時,關注如環境、醫療健康、娛樂、移動支付、教育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GMIC 2017北京大會為期5天,包括4月27日-4月29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行業大會;定位于國內第一“科技X娛樂”跨界盛會、4月27日晚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GMIC X年度盛典、以及面向全民、4月29日-5月1日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附場舉辦的極·科技廟會。
上周末,一場名為“科學復興”的風潮席卷了朋友圈,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金山軟件前任CEO張宏江、獵豹移動CEO傅盛、酷派集團CEO劉江峰、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在內的二十多位業界領袖,都參與到了“科學復興”的話題當中。
這不禁讓人感到好奇:“科學復興”究竟是什么東東?居然能同時調動起這么多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人的興奮點?

科技圈大佬們在CEO分享會上發起“科學復興”倡議
從文藝復興到科學復興
看到“科學復興”這四個字,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文藝復興”這個近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之下,人們對于精神和物質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對改變世界產生了濃厚興趣。歷史學家認為,此后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于文藝復興。可以說,沒有文藝復興,就沒有歷史進程中的一系列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
從那之后,各個時代的精英人物、有識之士們都深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而“科學復興”的概念也在不斷地萌發、壯大。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題為《新科技革命的拂曉》的講話中提到,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五次科技革命,為全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給予了三大啟示,而第一個啟示就是科學先導,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先導和源泉。
紅杉資本沈南鵬則大膽預測:“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猜測技術創新型企業的比重會大大增加”,他更強調說,全球性公司必須有一個重要的特征——“產品上一定是科學科技的創新,而不僅僅是模式的創新”。
由此不難看出,此次“科學復興”能引發一眾企業領袖、科學家、投資人參與和支持的淵源所在。
而這場“科學復興”的目的,就像長城會創始人兼董事長文廚在《致科學家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們需要科學精神,我們需要科學家視野、思維和思想,讓科技人士與科學工作者跨界融合,向科學尋根究底、理清源流,一起為人類福祉,實現科學復興。”
長城會CEO郝義指出:“科學復興的腳注一定同文藝復興一樣是關于人的解放——帶來新的視角、新的維度、新的認識。”
以科學復興求解未來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次“科學復興”的必要性。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在去年公開表示:“我做投資21年,今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冬天很寒冷。這并不是說資本的冬天,我說的是生意真的是越來越難做,線上的企業說沒有流量往線下去找,線下的企業說沒有人要到線上去撈,大家都成長乏力。”
究其原因,是當下商業發展進入瓶頸期,靠補貼拉新的模式已經見頂,燒錢卻依然望不到盡頭。沒有根本性的顛覆和創新,用戶和流量都只是“一潭死水”,初創企業不能冒尖,大企業也因為沒有發掘到新的增長點而后繼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人萬萬不敢冒進,變得更加惜金,最終形成一個“死循環”。
不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都亟待注入一股破局的力量。回顧歷史經驗,能夠帶領人類走出低潮,打開新世界大門,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的別無他選,只有科學。
2017年2月18日,文廚、郝義二人在長城會組織的CEO分享會上發出倡議,希望在如今這個商業過載、信仰缺失的時代,發起一場革命,以“科學復興”之力,掀起學界、商界的“文藝復興”。
會上,文廚還分享了他的“科學復興之路”自駕計劃。他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在國內獨自駕車走訪17個城市,身體力行推廣“科學復興”。該路線從北京出發,途徑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香港、廈門、福州、杭州、蘇州等城市,最后在上海收官。


倡議發出當天,就收到了與會嘉賓的積極響應。
分享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結合自身作為科學家、企業家和創業投資人的多重身份和經歷,分享了他對“科學復興“的看法和期望。他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指出科學家的創業時代已經到來。此外,李開復還表示,他將在4月舉行的GMIC北京大會上以“科學復興”為題作主題演講。

李開復分享科學復興和人工智能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也從大洋彼岸發來了“支持”。他表示,他將在美國硅谷推廣這一倡議,并在GMIC北京大會上以“科學復興”為題作演講分享。
在倡議發出后的第二天,“科學復興”成了燎原的星火,引發了一場微信朋友圈刷屏,企業家、投資圈和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們紛紛響應。




英雄所見略同,他們作為當前社會掌握信息資源、具有遠見卓識的精英代表,已經意識到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未來會滲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洪荒之力”,于是達成了“科學復興”的共識。
從發出“科學復興”的倡議,到獲得業界的關注和支持,好似一日之間建成羅馬,但實際上,文廚、郝義及其所在的長城會已經耕耘良久。
2016年9月,首屆“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由長城會在舊金山舉辦,100多位來自人工智能、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創新企業領袖及前瞻投資人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前沿洞察。出席嘉賓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TED創始人Richard Saul Wurman、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谷歌云計算部門機器學習負責人李飛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系教授楊培東等。嘉賓的精彩分享,以及此次峰會搭建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三位一體的跨界思維碰撞模式,受到與會來賓及業界的高度認可。
延續這一思路,長城會計劃將這些經驗應用至更多活動中。2017年,除GMIC硅谷將繼續舉辦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外,GMIC北京大會也將專門設置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北京專場。
2017 G-Summit北京專場的主題正是“科學復興”,依然采用邀請制閉門峰會形式,邀請科學家、企業領袖和投資人一道,共同探尋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同的是,此次規模將更大,影響力更強,全球100位頂尖科學家將齊聚北京,帶來2017年第一場思想盛宴!
GMIC 2017北京大會將于4月27日-5月1日拉開帷幕。大會以“天·工·開·悟”為主題,寓意關注未來,著眼現在,在擁抱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無人車等前沿領域的同時,關注如環境、醫療健康、娛樂、移動支付、教育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GMIC 2017北京大會為期5天,包括4月27日-4月29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行業大會;定位于國內第一“科技X娛樂”跨界盛會、4月27日晚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GMIC X年度盛典、以及面向全民、4月29日-5月1日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附場舉辦的極·科技廟會。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