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朱民:中國Al企業要做平臺、做芯片,移向制造業
時間:2017-04-06
(轉載自網易新聞客戶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4月2日,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在深圳舉行,今年的主題為“邁進智能新時代”。
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現場進行了題目為“中國與世界人工智能的未來”的演講,探討了人工智能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未來,以及中國與世界人工智能的未來。
朱民提出,人工智能在中國方興未艾,它將在根本上改變一系列的大趨勢,使得整個勞動力市場變得非市場化、非機構化。他提到,美國國會發了一個報告認為,從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文章來說,中國已經超越美國。但中國真正的優勢在哪里?他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最多的是應用,我們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第二階段的軟件上還是相當的一般,第三個基礎設施上還遠遠落后,這就是中國面臨的人工智能的現實。”
對于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朱民建議,企業要往下移,“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這是中國人工智能未來巨大的垂直平行發展空間。”
以下為朱民演講實錄:
人工智能的機遇存在于中國和美國之間
人工智能在中國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今天在所有人工智能領域,從機器人到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安防,現在是幾千億的市場,智能家居幾十家公司在做,智能教育、智慧城市,到后面已經有了深度學習、推薦引擎、收拾控制、計算機視覺、語言識別、語義識別、自動駕駛,所有這些東西都能在中國找到,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如此大的人工智能進步。
東軟針對醫療設備的影像做輔助的肺癌診斷,針對專利分類和審查的智能方案,這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智能。再舉一個例子,阿里巴巴有阿里小蜜,這個人工智能助手永遠不會忘記任何事情。
人工智能將使每一個人的效率變得更高,如菜鳥人工智能的配送機器人。中國電信開始利用它廣泛的網絡建設智慧城市,還做金融,已經有3億的賬戶。做電信的開始做金融,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百度是最早從事人工智能的企業,百度大腦四大功能,自然語言處理達到28種,人臉識別率達到99.7%。
以色列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在全世界從來沒有看到像中國這樣,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得如此熱烈。他說,在今天的世界上,人工智能其實是存在于中國和美國之間,中國的發展一定有未來。所以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在中國具有非常大的市場。
Facebook和谷歌的機器學習已初步顯示了情感
人工智能的未來在哪里?從當前狹義的、基本的概念來看,從ANI到AGI到ASI,這是當前的路徑的之一。到ASI的時候智能爆炸,可能出現很恐怖的效果。AI+HI=SI,這是機器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結合。
潛艇會游泳嗎?問題是它會不會思考。如果它有思考的功能,機器也可以比人強。人工會改進自己的智能,重寫程序,調試代碼,修復錯誤。AI會對IQ測試和改進,使自己擁有更多的IQ和EQ。機器有價值觀嗎?現在Facebook和谷歌的機器學習已經初步顯示了情感,比如他會拒絕你,他會罵你。如果機器賦權人類,使人類更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那機器和人誰主沉浮?機器有機器權嗎?就像人權一樣。
AI不可預測,擁有自主意識的系統會做什么?智能爆炸。這些是爭論最大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走到狹義的人工智能和一般的人工智能,我稱之為廣義的人工智能加上人類的智能。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可能的路徑,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可能需要我們做10年、20年,以至于30年的奮斗。
今天,超強計算、海量數據、優秀算法,這三件事都有巨大的突破。我們的計算能力現在已經有3.6億億次/秒的計算,國太之光理論達到了12.5億億次/秒。比如亞馬遜從數據走上智慧,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的模式。GE現在不只是把機器賣給你,他把機器提供給你,根據機器運行的時間跟你收費,隨時告訴你機器的情況怎么樣,把企業的成本降低了,安全性大大提高。
人工智能具有無限寬廣的應用前景。醫療是一個巨大的突破,當我們都在感嘆AlphaGo的時候,2017年1月10日,美國FDA首次批準了一款心臟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分析軟件Cardio。診斷皮膚癌,準確度堪比專家。診斷乳腺癌,130張切片,病理學家用30個小時,準確率為73%,人工智能是88.5%。
在金融上,風險管理、客戶辨認、反洗錢、貸款等,螞蟻貸款的壞賬率遠遠低于一般的銀行,就是因為他有人工智能精準定位。Accenture的報告說,到2035年,在人工智能幫助下,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可提高40%,這是巨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根本上改變大趨勢,使整個勞動力變得非市場化、非機構化。舉個例子,將來大部分的工作不是在公司和單位存在,而是由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人,通過網絡的組織來實施。我們有各種技術,整個市場的需求都變成網絡,基礎設施,包括監管標準法律,各種機構。未來的社會在人工智能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今天生存和賴以活動的相關關系。
但是人工智能的價值取向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倫理道德挑戰。在未來10-15年里,50%的制造工人會被機器取代,這些工人失業怎么辦?這些人如果只是待在家里不做任何事的話,財富怎么分配,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怎么解決?
如何防止智能不犯錯誤?比如說今天特斯拉的車第一起事故是因為把白色的車看成是白云,怎么保證事故不發生呢?當人工智能進入人類的身體和細胞,改變我們的行為,這個時候,人是什么?
如果機器主導生產,人每天帶著VR看游戲的話,人和人互動的關系在哪里?智能會有偏見嗎?如何防止智能不犯錯誤,不攻擊,今天無人機已經在殺人。我們怎么能保證這些事不發生呢?當然最大的挑戰,是按照奇點理論。
中國企業要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
美國國會發了一個報告,從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文章來說,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主要大國。統計上確實如此,但中國真正的優勢在哪里?我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最多的是應用,我們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第二階段的軟件上還是相當的一般,第三個基礎設施上還遠遠落后,這就是中國面臨的人工智能的現實。
我們有市場,但比如芯片設計幾乎沒有、芯片晶圓代工很弱,我們只是處于封裝這個階段上。中國每年進口2000億美元芯片,是中國最大的單項產品進口,如果芯片在別人手里,你怎么能號稱是人工智能大國?
谷歌有GPU、特斯拉有它的GPU,中國有中科院的芯片,希望能夠趕上。所以企業要往下走特別重要,走到深層的地方。不但如此,企業在往下走的時候,搭造廣義的平臺特別重要。
當一切變成平臺的時候,人工智能平臺變得特別重。百度現在開始搭建平臺,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開始搭建平臺,但是我們的平臺和谷歌第二版人工智能平臺、亞馬遜平臺相比,還是有差距。所以企業要往平臺走、要往下走。
當所有人工智能集中在服務業,中國巨大藍海則集中在制造業。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在中國,等于美國、日本的總和,面臨著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制造業2025取決于人工智能,這是一個未來的巨大市場。中國勞動力人口供應在下降,機器人比重和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比非常低,由此我們勞動生產率也是相當低,雖然過去幾年有所提高,僅僅高于越南而已,所以機器運用在中國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對企業提幾條建議的話,第一,企業當然要做產品、做應用、做消費品,但是千萬不能迷戀在那個市場。我們預測這個市場足以企業開發20年,但是如果沒有基礎,20年以后,我們不復存在。第二,企業要往下移,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這是中國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巨大的垂直平行發展的空間。
國家、企業、社會和個人都要參與到這場巨大的變化中
政府做什么?2016年5月份,政府四部委聯合發表了一個重要文件,有一個總體思路,要創新要發展,提供平臺,提出了實施目標四大目標,這些都非常好。但是這一切是不夠的,因為政府的責任不止是制定行業的規劃,他具有更廣泛的引領人工智能發展,保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和引領中國走向世界的巨大責任,所以我對政府提九點建議。
政府第一個責任是充分全面理解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以及變化。政府的職能不是要建人工智能的產業,是培育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環境。政府要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要提前研究、系統思考,如何處理人工智能引發的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政府需要提前討論人工智能會引發剛才提到的倫理問題。政府應該提前考慮在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政府應該有責任培育教育下一代中國公民理解和適應人工智能的未來。最重要一點,政府有責任在今天這個歷史的時刻,引領中國的人工智能的行業和產業走向世界,和世界溝通交流,構建人類的人工智能未來。
分析表明,到2035年,95%生產線不需要工人,50-70%崗位將被機器取代。這個沖擊是巨大的,所以政府必須提前做。
個人面臨巨大挑戰,也要考慮未來在哪?個人我覺得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個,學會理解、跟蹤人工智能的發展。第二,準備裝備自己,學習再學習,使得自己能夠面對人工智能挑戰對你的具體沖擊。第三,教育下一代。我們需要政府、企業、個人集中起來,來關注整個人工智能發展的大局。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經濟,要關注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必須關注整個系統,而不只是技術。我們需要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和研究人工智能發展未來的核心價值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同理、合作、共贏,圍繞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我們要更多地合作,更多地參與。所以需要國家、企業、社會和個人都參與到這場巨大的變化中來,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戰略,重新塑造心智模式,用開放和合作的態度擁抱未來。只有當一個民族都能這樣的時候,這個民族才能夠在人工智能中打勝仗。
我覺得當我們面臨世界的人工智能全球競爭的時候,中國和世界第一次站在了同一個起點上。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第一次有了巨大的市場,不但是消費,而且是制造業。我們第一次有了資本,我們的企業都在全世界收購。我們有了一流的公司,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我們有一流的人才。廣義來說,華人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特別的優勢。2005-2015年,全世界兩萬篇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文件,28.2%文章是由華人撰寫,引用率達到32.1%。阿爾法狗首創開發人是一個華人。李彥宏有最好的人工智能專家,沈向洋等都是第一代人工智能大師。我堅定不移地認為,人工智能的爭奪是世界未來最主要、重要的爭奪,因為會決定世界的未來,也會重新撰寫和定義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在這個爭奪中,中國沒有任何的空間可以猶豫后退。
在今天國際形勢上,由于美國的政策,留出更多空間,中國可以走向世界,去協調、支持、引領人工智能發展,這又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如果不這么做,那未來的結局一定一定會非常困難。人工智能之爭已經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開始,生死一線間,也就在未來的20年。
4月2日,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在深圳舉行,今年的主題為“邁進智能新時代”。

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現場進行了題目為“中國與世界人工智能的未來”的演講,探討了人工智能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未來,以及中國與世界人工智能的未來。
朱民提出,人工智能在中國方興未艾,它將在根本上改變一系列的大趨勢,使得整個勞動力市場變得非市場化、非機構化。他提到,美國國會發了一個報告認為,從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文章來說,中國已經超越美國。但中國真正的優勢在哪里?他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最多的是應用,我們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第二階段的軟件上還是相當的一般,第三個基礎設施上還遠遠落后,這就是中國面臨的人工智能的現實。”
對于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朱民建議,企業要往下移,“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這是中國人工智能未來巨大的垂直平行發展空間。”
以下為朱民演講實錄:
人工智能的機遇存在于中國和美國之間
人工智能在中國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今天在所有人工智能領域,從機器人到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安防,現在是幾千億的市場,智能家居幾十家公司在做,智能教育、智慧城市,到后面已經有了深度學習、推薦引擎、收拾控制、計算機視覺、語言識別、語義識別、自動駕駛,所有這些東西都能在中國找到,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如此大的人工智能進步。
東軟針對醫療設備的影像做輔助的肺癌診斷,針對專利分類和審查的智能方案,這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智能。再舉一個例子,阿里巴巴有阿里小蜜,這個人工智能助手永遠不會忘記任何事情。
人工智能將使每一個人的效率變得更高,如菜鳥人工智能的配送機器人。中國電信開始利用它廣泛的網絡建設智慧城市,還做金融,已經有3億的賬戶。做電信的開始做金融,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百度是最早從事人工智能的企業,百度大腦四大功能,自然語言處理達到28種,人臉識別率達到99.7%。
以色列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在全世界從來沒有看到像中國這樣,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得如此熱烈。他說,在今天的世界上,人工智能其實是存在于中國和美國之間,中國的發展一定有未來。所以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在中國具有非常大的市場。

Facebook和谷歌的機器學習已初步顯示了情感
人工智能的未來在哪里?從當前狹義的、基本的概念來看,從ANI到AGI到ASI,這是當前的路徑的之一。到ASI的時候智能爆炸,可能出現很恐怖的效果。AI+HI=SI,這是機器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結合。
潛艇會游泳嗎?問題是它會不會思考。如果它有思考的功能,機器也可以比人強。人工會改進自己的智能,重寫程序,調試代碼,修復錯誤。AI會對IQ測試和改進,使自己擁有更多的IQ和EQ。機器有價值觀嗎?現在Facebook和谷歌的機器學習已經初步顯示了情感,比如他會拒絕你,他會罵你。如果機器賦權人類,使人類更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那機器和人誰主沉浮?機器有機器權嗎?就像人權一樣。
AI不可預測,擁有自主意識的系統會做什么?智能爆炸。這些是爭論最大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走到狹義的人工智能和一般的人工智能,我稱之為廣義的人工智能加上人類的智能。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可能的路徑,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可能需要我們做10年、20年,以至于30年的奮斗。
今天,超強計算、海量數據、優秀算法,這三件事都有巨大的突破。我們的計算能力現在已經有3.6億億次/秒的計算,國太之光理論達到了12.5億億次/秒。比如亞馬遜從數據走上智慧,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的模式。GE現在不只是把機器賣給你,他把機器提供給你,根據機器運行的時間跟你收費,隨時告訴你機器的情況怎么樣,把企業的成本降低了,安全性大大提高。
人工智能具有無限寬廣的應用前景。醫療是一個巨大的突破,當我們都在感嘆AlphaGo的時候,2017年1月10日,美國FDA首次批準了一款心臟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分析軟件Cardio。診斷皮膚癌,準確度堪比專家。診斷乳腺癌,130張切片,病理學家用30個小時,準確率為73%,人工智能是88.5%。
在金融上,風險管理、客戶辨認、反洗錢、貸款等,螞蟻貸款的壞賬率遠遠低于一般的銀行,就是因為他有人工智能精準定位。Accenture的報告說,到2035年,在人工智能幫助下,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可提高40%,這是巨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根本上改變大趨勢,使整個勞動力變得非市場化、非機構化。舉個例子,將來大部分的工作不是在公司和單位存在,而是由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人,通過網絡的組織來實施。我們有各種技術,整個市場的需求都變成網絡,基礎設施,包括監管標準法律,各種機構。未來的社會在人工智能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今天生存和賴以活動的相關關系。
但是人工智能的價值取向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倫理道德挑戰。在未來10-15年里,50%的制造工人會被機器取代,這些工人失業怎么辦?這些人如果只是待在家里不做任何事的話,財富怎么分配,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怎么解決?
如何防止智能不犯錯誤?比如說今天特斯拉的車第一起事故是因為把白色的車看成是白云,怎么保證事故不發生呢?當人工智能進入人類的身體和細胞,改變我們的行為,這個時候,人是什么?
如果機器主導生產,人每天帶著VR看游戲的話,人和人互動的關系在哪里?智能會有偏見嗎?如何防止智能不犯錯誤,不攻擊,今天無人機已經在殺人。我們怎么能保證這些事不發生呢?當然最大的挑戰,是按照奇點理論。
中國企業要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
美國國會發了一個報告,從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文章來說,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主要大國。統計上確實如此,但中國真正的優勢在哪里?我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最多的是應用,我們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第二階段的軟件上還是相當的一般,第三個基礎設施上還遠遠落后,這就是中國面臨的人工智能的現實。
我們有市場,但比如芯片設計幾乎沒有、芯片晶圓代工很弱,我們只是處于封裝這個階段上。中國每年進口2000億美元芯片,是中國最大的單項產品進口,如果芯片在別人手里,你怎么能號稱是人工智能大國?
谷歌有GPU、特斯拉有它的GPU,中國有中科院的芯片,希望能夠趕上。所以企業要往下走特別重要,走到深層的地方。不但如此,企業在往下走的時候,搭造廣義的平臺特別重要。
當一切變成平臺的時候,人工智能平臺變得特別重。百度現在開始搭建平臺,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開始搭建平臺,但是我們的平臺和谷歌第二版人工智能平臺、亞馬遜平臺相比,還是有差距。所以企業要往平臺走、要往下走。
當所有人工智能集中在服務業,中國巨大藍海則集中在制造業。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在中國,等于美國、日本的總和,面臨著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制造業2025取決于人工智能,這是一個未來的巨大市場。中國勞動力人口供應在下降,機器人比重和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比非常低,由此我們勞動生產率也是相當低,雖然過去幾年有所提高,僅僅高于越南而已,所以機器運用在中國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對企業提幾條建議的話,第一,企業當然要做產品、做應用、做消費品,但是千萬不能迷戀在那個市場。我們預測這個市場足以企業開發20年,但是如果沒有基礎,20年以后,我們不復存在。第二,企業要往下移,做平臺,做基礎,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這是中國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巨大的垂直平行發展的空間。
國家、企業、社會和個人都要參與到這場巨大的變化中
政府做什么?2016年5月份,政府四部委聯合發表了一個重要文件,有一個總體思路,要創新要發展,提供平臺,提出了實施目標四大目標,這些都非常好。但是這一切是不夠的,因為政府的責任不止是制定行業的規劃,他具有更廣泛的引領人工智能發展,保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和引領中國走向世界的巨大責任,所以我對政府提九點建議。
政府第一個責任是充分全面理解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以及變化。政府的職能不是要建人工智能的產業,是培育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環境。政府要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要提前研究、系統思考,如何處理人工智能引發的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政府需要提前討論人工智能會引發剛才提到的倫理問題。政府應該提前考慮在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政府應該有責任培育教育下一代中國公民理解和適應人工智能的未來。最重要一點,政府有責任在今天這個歷史的時刻,引領中國的人工智能的行業和產業走向世界,和世界溝通交流,構建人類的人工智能未來。
分析表明,到2035年,95%生產線不需要工人,50-70%崗位將被機器取代。這個沖擊是巨大的,所以政府必須提前做。
個人面臨巨大挑戰,也要考慮未來在哪?個人我覺得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個,學會理解、跟蹤人工智能的發展。第二,準備裝備自己,學習再學習,使得自己能夠面對人工智能挑戰對你的具體沖擊。第三,教育下一代。我們需要政府、企業、個人集中起來,來關注整個人工智能發展的大局。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經濟,要關注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必須關注整個系統,而不只是技術。我們需要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和研究人工智能發展未來的核心價值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同理、合作、共贏,圍繞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我們要更多地合作,更多地參與。所以需要國家、企業、社會和個人都參與到這場巨大的變化中來,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戰略,重新塑造心智模式,用開放和合作的態度擁抱未來。只有當一個民族都能這樣的時候,這個民族才能夠在人工智能中打勝仗。
我覺得當我們面臨世界的人工智能全球競爭的時候,中國和世界第一次站在了同一個起點上。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第一次有了巨大的市場,不但是消費,而且是制造業。我們第一次有了資本,我們的企業都在全世界收購。我們有了一流的公司,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我們有一流的人才。廣義來說,華人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特別的優勢。2005-2015年,全世界兩萬篇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文件,28.2%文章是由華人撰寫,引用率達到32.1%。阿爾法狗首創開發人是一個華人。李彥宏有最好的人工智能專家,沈向洋等都是第一代人工智能大師。我堅定不移地認為,人工智能的爭奪是世界未來最主要、重要的爭奪,因為會決定世界的未來,也會重新撰寫和定義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在這個爭奪中,中國沒有任何的空間可以猶豫后退。
在今天國際形勢上,由于美國的政策,留出更多空間,中國可以走向世界,去協調、支持、引領人工智能發展,這又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如果不這么做,那未來的結局一定一定會非常困難。人工智能之爭已經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開始,生死一線間,也就在未來的20年。
相關閱讀: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