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精編版】陳春花:2017年關鍵詞
時間:2017-01-02
文章轉載自春暖花開,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導讀
2016年初,陳春花教授給出了自己對于2016年的三個關鍵詞,共創共享、生態網、更開放,更進取。回首2016,基于互聯網的跨界越來越頻繁、出行、社交、購物等生態網絡連接讓用戶體會到了便捷,而在BAT等互聯網行業倡導下,我們看到了更加開放的合作環境,都在印證著陳教授的判斷。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首屆國家發展論壇中,陳教授對于2017年又給出了三個關鍵詞,2017對于產業環境和企業發展來說,又將會面臨怎樣的變化呢?
以下為演講原文:
今天我想從企業遇到的挑戰來展開,從企業來說,今天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企業如何做自己的選擇。
不可持續是無法持續的
我們都說今天的黑天鵝事件很多,但是相信這兩張圖能表達我要說的問題,希拉里兩次競選總統,你會發現2008年時人們的表現和2016年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2016年會發現所有人把她當背景,但是2008年時人們都當她是中心。所以各位認為是黑天鵝事件,我認為不是,最大的問題是人變了,然而我們沒有跟得上。我們大部分人還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確實已經變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你本來的設計就是不可持續的,當然就是不可持續的。從1992年開始我就開始跟蹤中國5家最優秀的企業,比較幸運的是20年來他們都做的很好,其中一家是華為。我發現這些優秀的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
第一,他們自己會增長,不斷用增長應對變化。
第二,他們會不斷的變革自己,就像華為說的“能打敗它的只能是它自己”。
第三,遵從于市場的規律和客觀發展規律。
通過這20多年的研究,我發現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增長。他們不太受環境的影響,他們真正做到的是很強的內在增長。這種內在生長表現在兩個地方:
一是持續的、不斷的變革轉型。
二是持續的自我更新。
所以,今天的華為跟幾天前的華為是不一樣的,幾年前更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可能和它10年前、5年前、幾天前可能都是完全的不一樣了,那么這樣一種自我增長的能力能夠應對的變化,我想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能夠持續增長的原因。所以能夠打敗華為的永遠是華為自己。
我自己跟隨這個案例20多年中,我覺得他們有一些東西其實是很好的,比如他們一直在強調“沒有成功只有成長”,我其實一直很喜歡這句話,我去華為很感觸的是他們很少追溯歷史,它永遠給你介紹的是未來,當我們今天可能在討論2016年的事情的時候,他們肯定已經在規劃2026年的事情,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不斷成功的原因。
在華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二句話是“用自我批判驅動成長”,他們很少批評或者評價別人,基本上都是評價自己。我接觸華為很多的經理人,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不斷的在反思自己。 感觸最深的是華為人“強烈的危機意識”,我們沒有看到華為滿足已有的東西,他們永遠都在危機的狀態下做出選擇,這是我看這個企業給我最深的東西。
不能自我否定的變革,只是理念的巨人
我個人在做轉型的時候用過稻盛和夫的案例,這個案例就是如何可以讓日航在一年的時間里產生極高的利潤,而且是它歷史上利潤最高的一年,我常常給同事看下面這張圖,讓他們很認真的分析日航一年產生巨大利潤的來源是什么,你會看到利潤的構成中超過50%來源于它內部的成本管控,即降低成本,一年降低成本50%,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挑戰,很難創造奇跡。我是想告訴大家說,我們再談企業面對這種變化、危機各種處理情況的時候,其實有一個東西你是可以把握的,這就是自我去變革。
我一直認為如果你不能對自我進行變革,而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是非常可怕的。我聽到非常多的人在談變革、轉型和創新,我認為如果所有的轉型、創新和變革如果不是對自己來的,那僅僅是理念。如果你不能去調整自己的變革,你是沒有辦法真正去落實的。所以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去引領這個企業變革的時候,我給的主題只有一句話“向自己挑戰”。向自己挑戰,挑戰什么?是整個過程全部的挑戰,從轉型的構成要素來講,從戰略開始調,調到整個公司的價值重構,然后調短期要盈利。有人跟我說轉型就要付出代價,我說轉型不能以犧牲盈利為代價,犧牲盈利為代價的轉型我個人認為僅僅是理念。
那么我們一定調整整個資源的理解,如何開放和組合,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體系里長出新業務,我們很多時候不能轉型的原因就是:任何新的東西在體系內都會死掉。這個是你不能夠去做轉變的原因。在這樣大的調整中,什么可以支持這個轉型,我認為是五個體系的改變來支撐的,包括公司知識技能、信息系統、組織平臺、彼此溝通的系統、對公司整體發展思想上的認識。能做到這樣,就是你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專長的調整,甚至對你所有的經驗都要放掉,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的改變,而且是一個徹底的調整,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個方向去做,實際上是不可能調整過來的,因此就有一個我稱之為能力的打造過程。
很多人問我轉型用什么去評價,我想外部的評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你的盈利和新業務的增長以及被顧客的肯定,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評價,就是你內部能力的調整,也就是你整體公司的內部能力是不是真正的被調整,我稱之為五個能力的調整的打造:
第一,變革領導者——管理者致力于推動變革。很多時候變革的障礙來自于現有的管理者,因為現有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擁有組織當中既得的部分,我不談既得利益,至少有既得權力。
第二,對的人——團隊成員價值觀的一致。選擇對的人,他是真正能夠理解你的價值觀,并且保持一致性,因為轉型有非常多的風險,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如果在價值觀上猶豫,就會出問題。
第三,有效溝通——上下同欲、信息對稱。有效地溝通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上下同欲。
第四,平臺型組織——開放、協調、價值服務與幸福感。組織變成平臺,為員工創造價值提供幫助和支撐。
第五,發動機文化——授權與激發、激活。轉型需要激發公司的活力,需要嘗試新的東西,如果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授權、激發與激活。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企業中,創新很難的地方在于我們在文化上比較怕錯,可是創新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試錯。所以人家問我,互聯網這個時代,你認為讓你來描述,你認為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我說就是試錯,然后糾正,然后迭代。如果我們不敢這樣去做,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做,而這個試錯的過程就需要授權、激發和激活。如果你不能做這三件事情,沒有人去試錯,也就無法談到轉型與創新。所以我說,如果不是以自我否定來轉型,就僅僅是理念轉型,沒有意義。
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你自己
說到2017年的趨勢,我覺得大家都會說是不確定,但是我還是認為,有一個東西是確定的,那個確定的就是你自己,我的確承認不確定的是環境,但是我更承認一句話,確認是你自己。那為什么我會從這個角度去講,是因為所有的變化當中,唯一能夠確定的元素,唯一有信心把握的元素,其實只有你自己。當你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些理解都能夠接受和接納的時候,我相信變化的環境對你來講是個機會。
面對2017的三個判斷
我自己對2017年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更加互動和高效
剛過去的“雙11”,人們都會說一定會超過1000個億銷售額,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另外的一個數字更加需要注意,這次雙十一覆蓋國家和地區超過28個,這等于說這種互動更加廣泛了,最近有朋友建議:“陳老師要不要上一次微信課”,我們現在一上課就是20萬人、50萬人,聽起來非常可怕,但是今天這一切是很容易實現的。那么所有這一切的互動與高效,就會給你帶來新機會,這是我對2017年經營環境的第一個判斷。
商業與行業被重新定義和重構
今天看零售不是零售,叫新零售;今天的電子行業不叫電子行業,叫數字產品;今天的教育不叫教育,叫深度學習。今天看任何一個行業,包括之前我在農業,我們其實也不怎么講農業,我們叫新型農業;我們今天再看水泥,可能也不是按原來的意義來看水泥,看玻璃也不是原來意義的玻璃,某種意義上來講,技術在所有行業當中都推動了進步。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商業的意義都是被重新定義的,價值都是被重新解構的,這就是2017年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機會。
共生模式改變市場格局
我們都看到了滴滴,除了滴滴之外,還會看到更多的共生模式的出現,最近有一本書引發很多人關注,介紹7-Eleven便利店的《零售的本質》。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在想,7-Eleven便利店在如今線下零售如此困難的時候,它的盈利、規模增長非常好,在各個地區顧客感受也非常好。我自己在研究零售的時候,發覺被線上沖擊最大的線下零售沒有完全被擊垮,是因為這些生存發展好的零售企業,擁有真正的共生模式。它匯合幾萬家供應商完全組合在一個平臺里,為顧客創造價值。甚至會在海報上寫這樣一句話,讓我覺得非常溫暖——“桃子在冰箱內存放3小時最為甜美”,而這就是7-Eleven便利店給你賣的桃子。國內人做海報時候一定是打折,最后吐血,這時候你并沒有關注它的價值在哪,真正的價值,只要你愿意去貢獻,顧客絕對是接受的,這樣的一個共生模式,改變了市場格局。
2017的三個關鍵詞
根據以上經營環境的判斷,對于2017,我得出三個關鍵詞:
1.與顧客創趨勢
我們要跟顧客去創造趨勢而不是預測趨勢,今天趨勢沒有辦法預測的,但是有一點你可以做得到,自創趨勢。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更重要。而這一點你只要跟顧客去做就好,我們可以在多維度共同創造。
2.價值結構
今天來講,我們所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或者服務,最重要是你要跟大家共建一個價值結構,然后你在這個結構當中,唯有在一個價值結構之中,我相信沒有問題,國發院的“國家發展論壇”就是在構建一個大的價值結構,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成長和思考。
3.激活組織
最后一個“真的要靠整個組織的力量”,大家都知道2015年我最重要一本書叫《激活個體》,我最近正在寫的這本書叫《激活組織》,我希望明年能夠比較早的時候與大家見面,我認為接下來的組織最重要的作用是給每個成員賦能,不斷的演進和裂變,如果在這樣一個組織體系下,每個人的成長速度會更快的
這就是我對2017年關鍵詞的理解,我相信自我成長的核心靠領導者,我選了一張有蔡元培校長雕像的北大校園圖,我相信這是推動北大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如果面對2017年,自我驅動的領導者應該是更重要的。
預祝各位2017年非常好,謝謝!
(本文完)
拓展閱讀:
1.陳春花教授演講PPT















導讀
2016年初,陳春花教授給出了自己對于2016年的三個關鍵詞,共創共享、生態網、更開放,更進取。回首2016,基于互聯網的跨界越來越頻繁、出行、社交、購物等生態網絡連接讓用戶體會到了便捷,而在BAT等互聯網行業倡導下,我們看到了更加開放的合作環境,都在印證著陳教授的判斷。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首屆國家發展論壇中,陳教授對于2017年又給出了三個關鍵詞,2017對于產業環境和企業發展來說,又將會面臨怎樣的變化呢?
以下為演講原文:
今天我想從企業遇到的挑戰來展開,從企業來說,今天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企業如何做自己的選擇。
一


不可持續是無法持續的
我們都說今天的黑天鵝事件很多,但是相信這兩張圖能表達我要說的問題,希拉里兩次競選總統,你會發現2008年時人們的表現和2016年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2016年會發現所有人把她當背景,但是2008年時人們都當她是中心。所以各位認為是黑天鵝事件,我認為不是,最大的問題是人變了,然而我們沒有跟得上。我們大部分人還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確實已經變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你本來的設計就是不可持續的,當然就是不可持續的。從1992年開始我就開始跟蹤中國5家最優秀的企業,比較幸運的是20年來他們都做的很好,其中一家是華為。我發現這些優秀的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
第一,他們自己會增長,不斷用增長應對變化。
第二,他們會不斷的變革自己,就像華為說的“能打敗它的只能是它自己”。
第三,遵從于市場的規律和客觀發展規律。
通過這20多年的研究,我發現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增長。他們不太受環境的影響,他們真正做到的是很強的內在增長。這種內在生長表現在兩個地方:
一是持續的、不斷的變革轉型。
二是持續的自我更新。
所以,今天的華為跟幾天前的華為是不一樣的,幾年前更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可能和它10年前、5年前、幾天前可能都是完全的不一樣了,那么這樣一種自我增長的能力能夠應對的變化,我想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能夠持續增長的原因。所以能夠打敗華為的永遠是華為自己。
我自己跟隨這個案例20多年中,我覺得他們有一些東西其實是很好的,比如他們一直在強調“沒有成功只有成長”,我其實一直很喜歡這句話,我去華為很感觸的是他們很少追溯歷史,它永遠給你介紹的是未來,當我們今天可能在討論2016年的事情的時候,他們肯定已經在規劃2026年的事情,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不斷成功的原因。
在華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二句話是“用自我批判驅動成長”,他們很少批評或者評價別人,基本上都是評價自己。我接觸華為很多的經理人,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不斷的在反思自己。 感觸最深的是華為人“強烈的危機意識”,我們沒有看到華為滿足已有的東西,他們永遠都在危機的狀態下做出選擇,這是我看這個企業給我最深的東西。
二


不能自我否定的變革,只是理念的巨人
我個人在做轉型的時候用過稻盛和夫的案例,這個案例就是如何可以讓日航在一年的時間里產生極高的利潤,而且是它歷史上利潤最高的一年,我常常給同事看下面這張圖,讓他們很認真的分析日航一年產生巨大利潤的來源是什么,你會看到利潤的構成中超過50%來源于它內部的成本管控,即降低成本,一年降低成本50%,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挑戰,很難創造奇跡。我是想告訴大家說,我們再談企業面對這種變化、危機各種處理情況的時候,其實有一個東西你是可以把握的,這就是自我去變革。

我一直認為如果你不能對自我進行變革,而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是非常可怕的。我聽到非常多的人在談變革、轉型和創新,我認為如果所有的轉型、創新和變革如果不是對自己來的,那僅僅是理念。如果你不能去調整自己的變革,你是沒有辦法真正去落實的。所以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去引領這個企業變革的時候,我給的主題只有一句話“向自己挑戰”。向自己挑戰,挑戰什么?是整個過程全部的挑戰,從轉型的構成要素來講,從戰略開始調,調到整個公司的價值重構,然后調短期要盈利。有人跟我說轉型就要付出代價,我說轉型不能以犧牲盈利為代價,犧牲盈利為代價的轉型我個人認為僅僅是理念。
那么我們一定調整整個資源的理解,如何開放和組合,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體系里長出新業務,我們很多時候不能轉型的原因就是:任何新的東西在體系內都會死掉。這個是你不能夠去做轉變的原因。在這樣大的調整中,什么可以支持這個轉型,我認為是五個體系的改變來支撐的,包括公司知識技能、信息系統、組織平臺、彼此溝通的系統、對公司整體發展思想上的認識。能做到這樣,就是你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專長的調整,甚至對你所有的經驗都要放掉,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的改變,而且是一個徹底的調整,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個方向去做,實際上是不可能調整過來的,因此就有一個我稱之為能力的打造過程。

很多人問我轉型用什么去評價,我想外部的評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你的盈利和新業務的增長以及被顧客的肯定,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評價,就是你內部能力的調整,也就是你整體公司的內部能力是不是真正的被調整,我稱之為五個能力的調整的打造:
第一,變革領導者——管理者致力于推動變革。很多時候變革的障礙來自于現有的管理者,因為現有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擁有組織當中既得的部分,我不談既得利益,至少有既得權力。
第二,對的人——團隊成員價值觀的一致。選擇對的人,他是真正能夠理解你的價值觀,并且保持一致性,因為轉型有非常多的風險,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如果在價值觀上猶豫,就會出問題。
第三,有效溝通——上下同欲、信息對稱。有效地溝通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上下同欲。
第四,平臺型組織——開放、協調、價值服務與幸福感。組織變成平臺,為員工創造價值提供幫助和支撐。
第五,發動機文化——授權與激發、激活。轉型需要激發公司的活力,需要嘗試新的東西,如果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授權、激發與激活。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企業中,創新很難的地方在于我們在文化上比較怕錯,可是創新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試錯。所以人家問我,互聯網這個時代,你認為讓你來描述,你認為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我說就是試錯,然后糾正,然后迭代。如果我們不敢這樣去做,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做,而這個試錯的過程就需要授權、激發和激活。如果你不能做這三件事情,沒有人去試錯,也就無法談到轉型與創新。所以我說,如果不是以自我否定來轉型,就僅僅是理念轉型,沒有意義。
三


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你自己
說到2017年的趨勢,我覺得大家都會說是不確定,但是我還是認為,有一個東西是確定的,那個確定的就是你自己,我的確承認不確定的是環境,但是我更承認一句話,確認是你自己。那為什么我會從這個角度去講,是因為所有的變化當中,唯一能夠確定的元素,唯一有信心把握的元素,其實只有你自己。當你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些理解都能夠接受和接納的時候,我相信變化的環境對你來講是個機會。
面對2017的三個判斷
我自己對2017年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更加互動和高效
剛過去的“雙11”,人們都會說一定會超過1000個億銷售額,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另外的一個數字更加需要注意,這次雙十一覆蓋國家和地區超過28個,這等于說這種互動更加廣泛了,最近有朋友建議:“陳老師要不要上一次微信課”,我們現在一上課就是20萬人、50萬人,聽起來非常可怕,但是今天這一切是很容易實現的。那么所有這一切的互動與高效,就會給你帶來新機會,這是我對2017年經營環境的第一個判斷。
商業與行業被重新定義和重構
今天看零售不是零售,叫新零售;今天的電子行業不叫電子行業,叫數字產品;今天的教育不叫教育,叫深度學習。今天看任何一個行業,包括之前我在農業,我們其實也不怎么講農業,我們叫新型農業;我們今天再看水泥,可能也不是按原來的意義來看水泥,看玻璃也不是原來意義的玻璃,某種意義上來講,技術在所有行業當中都推動了進步。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商業的意義都是被重新定義的,價值都是被重新解構的,這就是2017年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機會。
共生模式改變市場格局
我們都看到了滴滴,除了滴滴之外,還會看到更多的共生模式的出現,最近有一本書引發很多人關注,介紹7-Eleven便利店的《零售的本質》。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在想,7-Eleven便利店在如今線下零售如此困難的時候,它的盈利、規模增長非常好,在各個地區顧客感受也非常好。我自己在研究零售的時候,發覺被線上沖擊最大的線下零售沒有完全被擊垮,是因為這些生存發展好的零售企業,擁有真正的共生模式。它匯合幾萬家供應商完全組合在一個平臺里,為顧客創造價值。甚至會在海報上寫這樣一句話,讓我覺得非常溫暖——“桃子在冰箱內存放3小時最為甜美”,而這就是7-Eleven便利店給你賣的桃子。國內人做海報時候一定是打折,最后吐血,這時候你并沒有關注它的價值在哪,真正的價值,只要你愿意去貢獻,顧客絕對是接受的,這樣的一個共生模式,改變了市場格局。
2017的三個關鍵詞
根據以上經營環境的判斷,對于2017,我得出三個關鍵詞:
1.與顧客創趨勢
我們要跟顧客去創造趨勢而不是預測趨勢,今天趨勢沒有辦法預測的,但是有一點你可以做得到,自創趨勢。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更重要。而這一點你只要跟顧客去做就好,我們可以在多維度共同創造。
2.價值結構
今天來講,我們所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或者服務,最重要是你要跟大家共建一個價值結構,然后你在這個結構當中,唯有在一個價值結構之中,我相信沒有問題,國發院的“國家發展論壇”就是在構建一個大的價值結構,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成長和思考。
3.激活組織
最后一個“真的要靠整個組織的力量”,大家都知道2015年我最重要一本書叫《激活個體》,我最近正在寫的這本書叫《激活組織》,我希望明年能夠比較早的時候與大家見面,我認為接下來的組織最重要的作用是給每個成員賦能,不斷的演進和裂變,如果在這樣一個組織體系下,每個人的成長速度會更快的

這就是我對2017年關鍵詞的理解,我相信自我成長的核心靠領導者,我選了一張有蔡元培校長雕像的北大校園圖,我相信這是推動北大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如果面對2017年,自我驅動的領導者應該是更重要的。
預祝各位2017年非常好,謝謝!
(本文完)
拓展閱讀:
1.陳春花教授演講PPT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